(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通訊員江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p>
11月2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十余年來,武漢植物園整合多個科研團隊優勢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全流域本底資料數據平臺,建立保護修復創新試驗區,攻克多項科研難題,從源頭保障“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為守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這一“國之重器”的生態安全貢獻了科技力量。
(1)為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開良方”
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環境的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想要治水就要從源頭抓起??紤]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河流-湖/庫-流域”系統關系復雜,研究人員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及其上游流域的水生生態系統、水環境等進行全面系統調查研究,研發了水源地河流生態環境綜合評估技術,明確了水源地典型河流、湖庫生態系統的主要指示生物,提出了部分指示生物退化的主控原因。形成了丹江口水源地水生態完整性一張圖,構建了水生態系統生物完整性監測網絡,集成了河流濕地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體系。
針對丹江口水庫岸線植物覆蓋度和多樣性較低、存在水土流失風險等情況,研究人員通過設置植物隔離帶、生態水網溝渠等污染防控技術,同時采用退耕還濕、恢復岸線植被,提高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構建具有攔沙護土凈水功能的水庫岸線生態緩沖帶。在丹江口水庫岸線建設了3-4個湖庫岸線生態緩沖帶示范區,示范區土壤侵蝕模數下降20%,物種多樣性提高10%-20%,污染物攔截功能提高10%-20%,流域控制口水質提高10%以上。進一步攔截了面源污染、凈化水體、提升水體生態系統完整性。
為構建庫周生態退化區近自然修復技術體系,研究人員提出了“保原補植、蓄土引水、優化結構、多效協同”十六字修復與治理方針。一方面通過分析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多過程耦合機理,研發了坡地地表徑流攔截、集蓄與再利用技術,著力提高丹江口水庫庫周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研發了鄉土促生菌—鄉土植物聯合修復技術、植物功能型優化組合技術、低效林精準提質增效技術,以多種類型植物組合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從而促進庫周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
(2)加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針對丹江口水庫庫周的生態環境變化,研究人員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全面開展生態環境和可利用空間評估。構建了森林、農田、濕地、河流、水庫等全流域本底資料數據平臺,并在此基礎上,系統摸清了水源地生態系統本底狀況,科學評估了水源地“河-湖/庫-流域”系統的質量、健康狀況、可利用空間及可利用方式,精確辨識出潛在的生態風險。
在丹江口水庫及庫周,武漢植物園建立了面積約為1000公頃的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創新試驗區。按照“山為骨、水為脈,林田湖草為肌體”的思路,依據流域水系的空間分布和各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自上而下劃分了山地水土流失區、農村農業區、水庫消落區、丹江口水庫四個分區。依據主要地形地貌,結合水源地生態狀況及可能存在的生態安全風險,將示范區劃定了4個修復單元,明確了差異化的主攻方向與治理策略。
在試驗區開發了“山地?農田-濕地?水庫”等為一體的切片式系統治理模式,通過綜合運用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修復、生態經濟林營造等措施,全面提升示范小流域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固碳增匯、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等功能,力求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水源地樣版,提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扭轉退化趨勢,推進水源地重建健康的生態系統。
水源區部分貧困地區剛剛脫貧摘帽,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研究團隊還基于當地氣候、土壤等客觀條件實際,優化經濟作物布局,構建了特色鮮明的“林-果-農-草”多位一體的立體山地生態高值農業模式,具體包括:研發了獼猴桃、大櫻桃為主套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白及、牧草等資源植物的技術體系;開發了“香椿-花椒-龍須草”喬灌草復合坡地生態農業模式,并應用于低碳高值生態農業示范區,力促全面提升庫區產業附加值。經試種、測算與分析,實現示范小流域農田化肥農藥減施20%,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單位面積農業產值提高50%。下一步,將通過相關農業模式及技術的推廣及應用,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水源區的良好生態成為鞏固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